2009-09-07

“在之中”的预先描述

海德格尔要寻找的是此在的存在。他从现象学的方法获得了通达此在的方式。天然通达此在的方式就是此在的平均的日常状态。而此在这一状态的一般基本存在建构就是显现为“在世界之中存在”这一基础结构。

海德格尔对一般存在意义问题的开端探索,就是对此在的这一基础结构进行剖析出发。他提出,只要基于对这一基础结构的分析,便可以浅近地提示出此在的存在来,以达到崭露借以最源始地解释存在的视野,一旦获得了何谓此在的存在这一视野,海德格尔就将要求在更高的和本真的存在论基地上来重复准备性的此在分析工作,那就是时间性将被展示出来,作为此在的存在之意义,只有把此在解释为时间性,才能为主导问题即一般的存在意义这一问题准备好获得答案的地基。

海德格尔认为,在世(即在世界之中存在)这一基础结构是一个统一的现象,必须以整体来看待。在这些建构环节中摆出任何一项都意味着摆出其它各项,这就是说,各自都是整体现象的寻求。对“在世界之中存在”这一基本存在建构的剖析,海德格尔首先从“在之中”这一生存论环节尝试作一描述以制定他进行解释的方向。海德格尔这么作的目的是:要在一开始分析个别环节的时候就先以一种贯彻始终的眼光来保罗结构整体,防止同一现象分崩离析。

海德格尔说,在整体的基本存在建构中,“第一步就应当看到作为生存论环节的“在之中”与作为范畴的现成东西的一个对另一个的“在里面”这两者之间的存在论区别。”他说“我们用这种方式把“在之中”划分出来,却并不是说此在不具有任何种类的“空间性”。相反,此在本身有一种切身的“在空间之中存在”,不过这种空间存在唯基于一般的在世界之中才是可能的。”

那么,何谓海德格尔所说的生存论的“在之中”和范畴性质的“在里面”的存在论区别?

海德格尔指出,属于非此在式的存在者的“在之中”的存在方式其实称谓着这样一种存在者的存在方式---这种存在者在另一个存在者“之中”,有如水在杯子“之中”,衣服在柜子“之中”。我们用这个“之中”意指两件在空间“之中”广延着的存在者就其在这一空间之中的处所而相对具有的存在关系。它们作为摆在世界“之内”的物,都具有现成存在的存在方式。在某个现成东西“之中”现成存在,在某种确定的处所关系的意义上同具有相同存在方式的东西共同现成存在。例如:椅子在教室之中,教室在学校之中,学校在城市之中,直到椅子在“宇宙空间”之中。海德格尔把这种存在论性质称为范畴性质的“在里面”,它们属于非此在式的存在方式的存在者。

反之,生存论环节的“在之中”意指此在的一种存在建构,它是一种生存论性质。这种生存论性质有别于范畴性质的存在论。生存论的“在之中”不是指一个身体物(人体)在一个现成存在者“之中”现成存在。“在之中”不意味着现成的东西在空间上“一个在一个之中”;就源始的意义而论,“在之中”也根本不意味着上述方式的空间关系。”

海德格尔指出,“之中”(in)源自innan居住,habitare逗留。an(于)意味着:我已住下,我熟悉,我习惯,我照料;它具有colo的如下含义:habito(我居住)和diligo(我照料)。海德格尔把这种含义上的“在之中”所属的存在者标识为我自己向来所是的那个存在者。而“bin”(我是)这个词又同“bei”(缘乎)联在一起,于是“我是”或“我在”复又等于说:我居住于世界,我把世界作为如此这般熟悉之所而依寓之,逗留之。若把存在领会为“我在”的不定式,也就是说,领会为生存论环节,那么存在就意味着:居而寓于。。。,同。。。相熟悉。因此,“在之中”是此在存在形式上的生存论术语,而这个此在具有在世界之中的本质性建构。

海德格尔认为,依寓世界而存在,这其中可更切近一层解释出的意义是:消散在世界之中。在这种意义下,“依寓”世界是一种根基于“在之中”的存在论环节。海德格尔认为“在之中”的“依寓于世界而存在”这种生存论的存在论结构,就是此在这种存在者的源始存在结构的现象内涵。海德格尔认为对诸存在概念的勾画都必须依照此在的这一源始存在结构的现象内涵来展示。

那么,何谓海德格尔所提出的这一此在源始存在结构现象内涵的实际性质和状态呢?

根据海德格尔的看法,“依寓于”的生存论性质指的是此在这种存在者在世界之中存在的一种“实际状态”海德格尔认为,当传统范畴存在论把“人”的存在规定为事实上的现成存在,寻找的是有关“是什么”这一最广义的现成状态的存在论意义时,传统范畴存在论就对此在的“存在之领会”这一主要存在建构设下了遮蔽的可能性。反之,海德格尔的生存论所要发问的却是有关存在者“是谁”这种存在论的生存论意义上的提问。这种提问源自于存在者的存在之领会的展开状态。因此海德格尔认为,生存论和范畴存在论乃是存在性质的两种基本可能性,然而只有在已经澄清的存在问题的视野上才能讨论存在性质的这两种样式的联系。

因此,海德格尔的生存论的实际状态指的不是此在事实上的现成状态。海德格尔认为,此在即使是“可以在某种限度内以某种理由被看作仅仅现成的东西”。但此在在这某一种‘事实上的现成存在’的意义下乃然领会着它最本己的存在。因为自己的此在这一事实的“事实性”在存在论上却根本有别于一块石头事实上搁在那里。因此,每一此在总都就作为实际的此在而存在,我们把实际此在的这一事实性称作此在的实际性。”

“实际性这个概念本身就含有这样的意思:某个“在世界之内的”存在者在世界之中,或者说这个存在者在世;就是说:它能够领会到自己在它的“天命”中已经同那些在它自己的世界之内照面的存在者的存在縛在一起了。”

从此在的实际性与非此在的存在者的实事性的区别出发,海德格尔认为,范畴存在论的存在者的存在性质都奠基于此在的“在世”这一存在建构上。海德格尔举例说,当我们语言上习惯把两个现成东西的共处表达为:“桌子‘依’着门”,“凳子‘触’着墙”时,严格地说起来,这里没有“触着”这回事。这倒不是因为要精确考察起来在凳子与墙之间其实总可以确定一个间隙,而是因为即使间隙等于零,凳子原则上也不可能触着墙。”

海德格尔说,墙能够“为”凳子来照面这件事的前提是:只有当一个存在者本来就具有“在之中”这种存在方式,也就是说,只有当世界这样的东西由于这个存在者“在此”已经对它揭示开来了,这个存在者才可能接触现成存在在世界之内的东西。因为存在者只能从世界方面才可能以接触的方式公开出来,进而在它的现成存在中成为可通达的。如果两个存在者在世界之内现成存在,而且就它们本身来说是无世界的,那么它们永不可能“接触”,它们没有一个能“依”另一个而“存”。

从海德格尔对生存论和范畴性质的“在之中”和“在之内”的描述来看,我们可以很明显的看出两者之间的区别。那就是以生存论的存在方式存在的存在者即此在,是能“有”世界的存在者;因为它的“在此”世界这样的东西才对它揭示开来。反之,以“在之内”存在的存在者是没有世界的存在者,是在世界本身之内的存在者,必须以“世界”这样的东西作为其存在的前提和基础。

因此,海德格尔说,当人们常说,“人有他的环境(周围世界)”。但只要这个“有”乃未加规定,那么这句话在存在论上就等于什么都没说。“有”就其可能性而言根基于“在之中”的生存论建构。因为此在本质上是以“在之中”这种方式存在的,所以它能够明确地揭示从周围世界方面来照面的存在者,能够知道它们利用它们,能够有“世界”。“有一个周围世界”这句话在存在者层次上已经是老生常谈,在存在论上却还是个问题。”

海德格尔提出“在之中”与“在之内”的本质存在论区别后,他继续为何谓“在之中”所提及的生存论的存在方式作出厘清。“在之中”的存在是一种实际性而非现成的事实性的存在。那么这种实际性的生存是一种怎样的存在样式和状态?

海德格尔说:“此在的实际状态是:此在的在世向来已经分散在乃至解体在“在之中”的某些确定方式中。我们可以通过下面举例的例子指出“在之中”的这些方式确是形形色色:和某种东西打交道,制作某种东西,安排照顾某种东西,利用某种东西,放弃或浪费某种东西,从事,贯彻,探查,询问,考察,谈论,规定,诸如此类。“在之中”的这些方式都具有操劳的方式,而对这种存在方式我们还将深入描述操劳的方式也还包括:委弃,耽搁,拒绝,苟安等残缺的样式,包括一切“只还”同操劳的可能性相关的样式。”

海德格尔指出,虽然“在之中”的生存论环节的实际状态的确定方式都具有操劳的方式。但这一“操劳”的意义并不是指先于科学的存在者层次上的意义,比如此在首先是经济的或“实践”的。反之,他说“在这部探索中“操劳”一词是作为存在论术语(生存论环节)使用的它标识着在世的可能存在方式应使此在本身的存在作为“操心”映如眼帘。我们必须把“操心”这个词把握为存在论上的概念。”

海德格尔继续解释:“这个词同在每一个此在的存在者层次上都可发现的“沮丧”和“生机操劳”完全不是一码事。只因为此在在存在论上被领会为操心,所以诸如此类的东西及反过来像“无忧无虑”和“欢快”这样的东西在存在层次上才是可能的。因为此在本质上包含在世,所以此在的向世之存在本质上就是操劳。”

海德格尔提出的“此在本质上包含在世”这一存在论规定是一个关键性的存在论生存论意义。也即是说明,在世这一基本存在建构本质上就是此在的存在建构,是此在无法割绝和否定的本质规定。

因此,海德格尔说,“在之中”不是此在时可有时可无的属性,好像此在没有这种属性也能同有这种属性一样存在的好好的。并非人“存在”而且此外还有一种对“世界”的存在关系,仿佛这个“世界”是人碰巧附加给自己。此在绝非“首先”是一个仿佛无需乎“在之中”的存在者,仿佛它有时心血来潮才接受某种对世界的“关系”。只因为此在如其所在地就是在世界之中,所以它才能接受对世界的“关系”。

从这一观点出发,海德格尔可以说是站在了历史的前端,道道地地的预言出了现代人类的困境和状态。即人们把“世界”作为“它者”来看待和对待,以致于“世界”可以跟我们没有任何的关系。我们可以任由的糟蹋和破坏。因为传统范畴存在论告诉我们,人类是一种可以需要,也可以不需要“在世界之中存在”的存在者。但海德格尔的生存论却驳斥了这一点,指出了我们本质上就是包含在世。

因此海德格尔指出,所谓的在世这种存在不是这样建构起来的:仿佛在具有此在性质的存在者之外还有另一种存在者现成存在,并同具有此在性质的存在者聚会在一起。反之,这另一种存在者之所以能够“同”此在“聚会”,只因为它能够在一个世界之内从它本身方面显现出来。”

从海德格尔对“在之中”这一生存论环节的事先描述,我们获得了此在的源始存在结构的现象内涵是“操心”这一本身的存在。而“操劳”则是作为存在论即生存论环节使用的术语。它标识着在世的可能存在方式以及向世之存在的本质。

因此海德格尔认为“在世的现象学展示具有斥伪去蔽的性质。因为在每一此在中。在世这种现象总已经以某种方式被“看到”了。在世现象之所以已被“看见”,是因为---就其随着此在的存在向来已经对此在的存在之领会展开了这一点而言---它构成了此在的基本建构。”

海德格尔道出了在世这一现象与此在的关系。在世本质上就是此在的存在建构。这一存在建构是随着此在对存在的存在之领会有展开和有所领会的。在世这种现象总已经以某种方式被“看到”了。然而,何以此在往往在其存在的领会中会把在世这一现象跳过呢?

海德格尔说,在世这种现象总已经以某种方式被“看见”了。但是这种现象通常也总已经同样根本地被误解了,或者它所得到的解释在存在论上是不充分的。不过,这种“以某种方式看见然而通常却都误解”其本身就恰恰就是奠基在此在本身的这样一种存在建构之中---按照这种存在建构,此在在存在论上首先从那种它自身所不是的但却在它自己的世界之内来照面的存在者方面及其存在方面来领会它自己本身,也即是说,领会它的在世。”

海德格尔提出此在的这样一种存在倾向可以说是一种非常奇特和新颖的看法。这一特殊的存在倾向海德格尔会在往后的章节中加以更详细的阐释和论证。但在这里它随着对“在之中”这一生存论环节的预先描述而被带出来,原由是因为这关系到自古以来传统范畴存在论所触及的“认识论”的问题。海德格尔尝试从他所获得的在世这一基本存在建构的现象来对“认识”的问题提出他的生存论存在论的阐释。

首先我们必须紧记海德格尔在分析在世的“在之中”这一生存论环节的时候为我们带出了此在的存在本身即“操心”这一存在论上的结构概念。而“操劳”即标识着此在在世的可能存在方式。这些现象都是此在的源始存在结构的现象内涵。

那么,如果此在的源始存在结构的现象内涵本质上都包含在“在世”的现象中,在世这一现象总应该以某种方式是熟知或者总已经以某种方式被“看到”了,然而为甚这种现象还通常都被误解或者所得到的存在论解释是不充分的?

如果根据海德格尔所说,此在的存在建构本身就有这样一种存在方式。那就是此在在存在论上首先从那种它自身所不是的但却在它自己的世界之内来照面的存在者方面及其存在方面来领会它自己本身,也就是说,领会它的在世的这种方式。那么在还未对此在的这种存在建构所含有的这种倾向作进一步的阐释之前,这种现象的认识是一种怎样的认识?以及它在生存论的“在之中”的操劳向世的存在方式中起着怎样的相对意义?却让我们看看海德格尔的解释。

德格尔解释说:“在此在本身之中和对于此在来说,在世这一存在建构总已经以某种方式是熟知的。但现在若要认识这种存在建构,认识活动就突出出来,而它作为对世界的认识这样的任务恰恰把它自己弄成了“心灵”对世界的关系之范本。因此,对世界的认识或仅着眼于“世界”谈及“世界”,就作为在世的首要样式来起作用了,虽然在世之为在世还没有得到理解。因为存在论上还始终无法通达在世这种存在结构,而它在存在者层次上却已经被经验为存在者(世界)与存在者(灵魂)之间的“关系”;又因为人们在存在论上执拗于存在者从而把存在首先领会为世界之内的存在者,于是,人们就立足于这两种存在者,就它们的存在意义来尝试着理解上述存在者之间的那种关系,也就是说,把这种关系理解为现成存在。”

海德格尔继续说,“虽然人们对于“在世界之中”有先于现象学的经验和熟悉,但由于存在论上的不适当的解释,在世却变得晦暗不明了。直到如今人们还在这种不适当的解释阴影下来认识此在的建构,非但如此,人们还把它当作某种自明的东西呢。于是乎,这种不适当的解释就变成了认识论问题或“知识形而上”问题的“明白确凿”的出发点。因为:一个“主体”同一个“客体”发生关系或者反过来,还有什么比这更不言而喻呢?”

因此海德格尔提出,“因为这种情况,也因为认识的这种优先地位把对认识最本己的存在方式的领会引入迷途,所以我们应该从认识世界这一角度更尖锐地提出在世的问题,把在世作为“在之中”的生存论“样式”收入眼帘。”

读到这里,海德格尔明确的把“在之中”预先的描述之后,让我们对何谓此在的源始存在结构的现象内涵有一番事先的领会,从而能够把握“操心”和“操劳”这两个生存论的存在论概念和术语,以对范畴存在论的“在之内”的存在论概念作出区别。此外也从“在之中”这一生存论环节提出对“认识”这一此在的另有根基的存在样式在存在问题上的根源。且让我们在下一章看看海德格尔是如何在生存论的“在之中”这一存在基础上解决有关对世界的“认识”所带来的长久的存在论问题。

2009-07-26

海德格尔的此在生存论分析

海德格尔研究的哲学专题是“一般存在的意义问题”,这也是传统范畴存在论哲学所追问的终极问题,但海德格尔在这一问题上提出了“人的存在”是生存式而非现成式的存在论生存论上的这一独特创见,可称前无古人。这是海德格尔认为一般传统范畴存在论哲学在探讨“存在问题”时所错失的根基。海德格尔用康德的口气说,就是没有对主体之主体性进行存在论分析。海德格尔的哲学价值就在他为无根的范畴存在论基础奠下源始的存在论生存论根基。

海德格尔有别于一般存在论对存在问题的解答是从时间这一视野开始。他表明任何一种存在之理解都必须以时间为其视野。 为什么是时间?

“很久以来,‘时间’就充任着一种存在论标准或毋宁说一种存在者层次上的标准,借以朴素地区分存在者的种种不同领域。人们把“时间性的”存在者(自然进程与历史事件)和“非时间的”存在者(空间关系与数学关系)划分开来。人们习惯于把道出命题的“时间性的”过程同“无时间性的”命题意义区别开来。再则,人们发现“时间性的”存在者与“超时间的”永恒者之间有一条“鸿沟”,人们试图为二者搭桥。在这里,“时间性的”向来说的只是存在“在时间中的”,而这个规定本身当然也够晦暗的。实际情况是:在“在时间中存在”这种意义上,时间充任着区分存在论领域的标准。时间会如何具有这种与众不同的存在论功能,根据什么道理时间这样的东西竞可以充任这种标准?再则,在这样素朴地从存在论上运用时间的时候,是否表达出了一种可能与这种运用相关的本真的存在论上的东西?这类问题迄今还无人问津。”

正是从对时间这一视野的提问出发,海德格尔把“此在”这种存在者包含进一般存在意义的问题来,作为解答为何时间就是理解存在的视野,以及在朴素地从存在论上运用时间的时候,一种可能与这种运用相关的本真的存在论上的东西。为什么是此在这种存在者?

“此在包含有一种先于存在论的存在,作为其存在者层次上的建构。此在以如下方式存在:它以存在者的方式领会着存在这样的东西。确立了这一联系,我们就应该指出:在隐而不彰地领会着解释着存在这样的东西之际,此在由之出发的视野就是时间。”

既然此在这种存在者与存在和时间是有所联系的存在者,那么“此在的分析工作”就是存在问题中的第一要求。海德格尔认为紧随这第一要求而来的愈发焦灼的就是:赢得并确保通达此在的主导方式这一问题。

海德格尔认为,由于存在问题在存在论上的优先地位,要分析存在者本身也就意味着是:按存在者的基本存在建构来解释存在者。这就是赢得并确保通达存在者本身的主导方式。但要能够从存在者的基本存在建构来解释存在者本身,首要的条件是,这一基本存在建构本身首先要获得分析,才有可能从已经获得展示的存在建构来对此在本身作出解释。这就是海德格尔批判康德所耽搁的一件本质性的大事,就是:耽搁了此在的存在论分析。

因此从这一线索出发,海德格尔踏上了他在《存在与时间》第一部第一篇的“准备性的此在基础分析”。海德格尔的论证程序是,首先把此在的存在提出来,证明此在这种存在者就是朴素地从存在论上运用时间的时候,一种可能与这种运用相关的本真的存在论上的东西,以便崭露借以最源始地解释存在的视野之后,才把时间性展示出来,作为此在这种存在者的存在之意义。后一部分是第一部第二篇的“此在与时间性”。在第二篇中“先前浅近加以展示的此在诸结构将作为时间性的诸样式重新得到阐释;时间性之为此在的存在的意义这一证明也由这一解释得到检验。把此在解释为时间性,并不算为主导问题即一般的存在意义问题提供答案,但却为赢得这一答案准备好地基。”

既然此在的存在论分析是整个存在问题的重点。那么,要如何才能获得此在的基本存在建构本身,也即就是此在的存在本身?或者显示为此在的基本存在建构的现象是什么?在这一问题上海德格尔用了现象学的方法。

“现象学是存在者的存在的科学,即存在论”。“现象学的现象概念意指这样的显现者:存在者的存在和这种存在的意义,变式和衍化物”。所谓的现象的显现者就是:“如果把显现者领会为可以通过康德意义上的经验直观来通达的存在者,那么,形式上的现象概念倒算得到了正确的运用。”“这种如此这般就其本身显示自身的东西(“形式直观”)就是现象学的现象。”“现象学是说:让人从显现的东西本身那里如它从其本身所显现的那样来看它。”

海德格尔要寻找的是此在的存在。而如果现象学就是存在者的存在的科学。那么根据现象学的形式意义:让人从显现的东西本身那里如它从其本身所显现的那样来看它这一方法出发,能够让此在如它从其本身所是的那样来显现它本身的就是海德格尔以下所提出的方式:

“毋宁说,我们所选择那样一种通达此在和解释此在的方式必须使这种存在者能够在其本身从其本身显示出来。也就是说,这类方式应当像此在首先与通常所是的那样显示这个存在者,应当在此在的平均的日常状态中显示这个存在者。我们就日常状态提供出来的东西不应是某些任意的偶然的结构,而应是本质的结构;无论实际上的此在处于何种存在方式,这些结构都应保持其为规定着此在存在的结构。从此在的日常状态的基本建构着眼,我们就可以循环渐进,着手准备性地端出这种存在者的存在来。”

能够如此在本身所是的那样显示此在本身的就是它的平均的日常状态。这也就是通达和解释此在本身的基本存在建构。为什么此在的日常状态就是显示此在的本质状态?而这一状态的基础结构显示为什么?

“此在在分析之初恰恰不应在一种确定的生存活动的差别相中来被阐释,而是要在生存活动的无差别相的当下情况和大多数情况中来被发现。此在的日常状态的这种无差别相并不是无,而是这种存在者的一种积极的现象性质。一切如其所是的生存活动都从这一存在方式中来而又回到这一存在方式中去。我们把此在的这种日常的无差别相称作平均状态。”

海德格尔把此在的平均的日常状态显示为:一般的“在世界之中存在”这一基本建构。而这一整体性和统一性的建构所包含的基础结构可分为三个环节来阐释。

1。“世界之中”。从这一节来看,我们的任务是追问“世界”的存在论结构和规定世界之为世界这一观念。(第三章)

2。向来以在世界之中的方式存在着的存在者。这里要寻找的是我们在问“谁?”的时候所追问的东西。在现象学的展示中应予规定的是:谁在此在的平均日常状态的样式之中。(第四章)

3.“在之中”本身。有待提出“之中”本身的存在论建构。(第五章)

“我们现在必须先天地依据于我们称为“在世界之中”的这一存在建构来看待和领会此在的这些存在规定。此在的分析工作的正确入手方式即在于这一建构的解释中。”

海德格尔是从这一基本存在建构中来看待和领会此在的存在规定。海德格尔在准备性的讨论(第九节)中就已经预先从这一基本存在建构的分析中崭露出此在的存在的某些性质。海德格尔认为这些性质定当照亮进一步的探索;同时又将在这一探索过程中获得结构上的具体化。

海德格尔在准备性的讨论中所预先崭露的存在的某些性质,显示了此在是这样一种存在者:它在其存在中有所领会地对这一存在有所作为。这一点提示出了形式上的生存概念。此在生存着,另外此在又是我自己向来所是的那个存在者。生存着的此在包含有向来我属性,那是本真状态和非本真状态之所以可能的条件。此在向来生存在这种或那种样式中,或生存在这一两种样式未经分化的状态中。

从此在在它的存在中有所领会地对这一存在有所作为的存在性质来看,海德格尔把这种存在样式标识为生存。以区别于从范畴性质为存在样式的现成存在的存在者。海德格尔称它们为非此在式的存在者。通达此在本身的是它的平均的日常状态。但通达非此在式的存在者,海德格尔认为传统范畴存在论是透过认识和逻格斯这一两种方式。然而这两种方式都是此在在世的存在方式。因此由于此在这种存在者是在存在论层次上存在,“因而其它一切存在论所源出的基础存在论必须在对此在的生存分析中来寻找。”

如果此在是基础存在论上的课题,那么“它就把自己带到了关键问题即一般存在的意义这个问题面前来了。从这一种探索本身出发,结果就是:现象学描述的方法论意义就是解释。此在现象学的逻格斯具有诠释的性质。通过诠释,存在的本真意义与此在本己的基本结构就向居于此在本身的存在之领会宣告出来。此在的现象学就是诠释学。”

海德格尔把此在存在的形式概念称为生存。因此“追问生存的存在论结构,目的是要解析什么东西组建生存。我们把这些结构联系叫作生存论建构。”“把生存论建构领会为生存着的存在者的存在建构。而在这样的存在建构的观念中却也有着一般存在观念。于是对此在进行分析的可能性又系于对追究一般存在的问题预先作一番清理。”

海德格尔对“一般存在的意义问题”的时间阐释,就是这样在此在的生存论分析上展开的。就让我们继续追踪他所开辟的这一条新的林中路吧!


注:原文根据的是陈嘉映修订译本的《存在与时间》。

2009-07-15

“猫头鹰之家”

我在吉隆坡与海德格尔“相遇”是2004年的事情。当时我国著名哲学学者沈观仰先生正在“猫头鹰之家”开办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导读课。“猫头鹰之家”可说是马来西亚第一个以哲学为内容而开办的社团。成员大约有15位。其中大部分都从2001年开始就跟随沈观仰先生所领导的哲学班。

哲学班的开始是由“新希望工作室”于2001年八月在吉隆坡的雪华堂开始。当时出席哲学班的人数大约有100位,可说是在大马这一文化沙漠的地方兴起一股哲学风潮。这一年沈先生开办了“西方古代和现代哲学史”。当时上课的情形异常活跃和热闹。同学们都勇于发问和辩论,与沈先生产生了许多有趣的对话,令课堂增加了许多趣味。课堂中有许多不同身份的参与者。有大专生,艺术家,社会工作者,律师,教育工作者,退休人士和没有任何学历背景但对追求智慧充满热忱的人。

2002年九月,哲学班由于场地的问题不得于必须停办。我们搬迁到了当时已经关闭的吉隆坡艺术学院二楼上课。学生的人数也由100多位降到20位左右。减少的原因除了搬迁引起交通不便的原因之外,另一个因素就是课程的难度已经随着进度的需要而逐渐困难。我们由对哲学史的内容进入到单一哲学家文本的阅读和探讨。这一时期的文本阅读有柏拉图的《理想国》,亚理士多德的《尼各马可伦理学》。阅读的方式是我们各自准备呈现一个章节,然后由沈先生协助导读。

半年后也由于场地的关系,我们再次搬迁。这一次我们搬迁了两个地方。一个在大将书局,而另一个就在陈氏书院。在这两个地方,我们上了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笛卡尔的《第一哲学沉思集》,维特根斯坦的《逻辑哲学论》以及基尔凯郭尔的《非此即彼》。后来这两个地方也由于租金和对哲学的匮乏而被逼撤离。最后才搬迁到“猫头鹰之家”这一聚会的地点。

“猫头鹰之家”是一个双层楼的店面。它属于周嘉惠同学的产业。周嘉惠也就是从2001年开始直到“猫头鹰之家”的成立都一直参与哲学班的同学之一。成立“猫头鹰之家”是经过一班一路来都参与哲学班的同学所发起的想法。为的是希望能够拥有一个属于自己活动和上课的地点。不需要再面临被逼搬迁的命运。而周嘉惠愿意让出他的产业让我们使用。

2004年“猫头鹰之家”正式成立。成立的方式是以“公司”的形式注册。“猫头鹰”这一命名是取自古希腊神话故事里,智慧女神雅典娜的神圣动物为代表的象征。它意表着我们对智慧的追求和展翅。愿意作为注册会员的人有周嘉惠,廖天才,刘明星,谢国权和我。周嘉惠被推荐为第一届的主席。

成立了“猫头鹰之家”后,我们展开了一系列的哲学活动和课程,如在吉胆岛举办第一次的哲学营。请得我国著名的环保学者黄孟祚先生为我们讲解环保哲学。接着开办了英美和欧洲大陆哲学课。有罗素的《摹状词》,雅斯贝斯的《生存哲学》,蒯因的《论何物存在》及《经验论的两个教条》文本阅读。方式依然是由个别学生带领,再由沈先生指导。这时期的固定学员大约有15为左右。


2004年尾算是上完了涉猎了欧美两方的哲学概况之后,沈先生才提议我们要决定在哪一位主流经典的哲学家如黑格尔,康德和海德格尔等人身上的理论里停留以作单一深入的,长期性和学术性的研究。当时有人提议了康德,但沈先生首先进入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就这样,我在吉隆坡这一哲学沙漠的土地上遇到了对我来说是哲学“泉源”的海德格尔,从此迷上了海德格尔。

2005年一整年,我们都在上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其结果是惨不忍睹。相信没有半个人理解海德格尔在说什么,只有沈先生吧!我对当时沈先生在准备这一堂课的心力,献上万分的敬意和感激。他那一叠又一叠厚重的笔记就是他对我们付出的见证和爱心。直到现在我还小心翼翼的保存着他的笔记。我知道只有自己真正的去读海德格尔的时候,要作那一厚厚的笔记并不是容易的事情。

因此我在这里向沈先生敬万分的尊敬。不只是在这一课上的付出,更甚的是他从2001年开始一路走来,就不离不弃的带领我们度过和一起体验哲学的日子所给予的陪伴和教导。相信是在大马里,这种属于民办性质的课程中没有第二个人可以办到的事情。只有以充满了哲学的爱和修养的人才能这样无私的付出和坚持。他是马来西亚的苏格拉底可当真无愧。

沈先生在课堂上是越说越起劲,因为他读到了海德格尔书中的味道。但相对于我们来说却是越来越模糊,吃力和乏味。结果是,当上完了《存在与时间》第一篇,准备性的此在基础分析后,大家都已经精疲力尽,认输了。沈先生建议放一个长假后,再继续第二篇,但事情就这样不了了之,没人敢再提起海德格尔。放完长假后,我们的哲学热忱和兴趣就这样被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磨灭。大家都好像被海德格尔提尽了哲学的毅力,再也没有前进的能力。读海德格尔太累了,是我们没有想象过的累。结果这一累就成为了放弃哲学的借口和机会。大家就这样倒下不再起来。然而这样的输势也是物有所值的。

这一输让我们总算窥见了哲学的殿堂原来是那么浩瀚深邃。透视了这一点,我们才会谦虚的重新出发,把自我高傲的无知清除和洗涤,回到苏格拉底在追求智慧和知识的正确态度上: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什么都不知道。

就这样,我在吉隆坡与海德格尔“相遇”。从这一相遇开始,阅读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就成为了我每日的习惯。虽然读它已经有多年了,但我相信我还会读下去。因为人的问题正要从他全新开始。虽然我读它并没有达到像专业学者那样的学术程度,甚至不会比任何人更懂海德格尔,但我还是会以我的方式来理解它和记录它。在有生之年,能够品尝到海德格尔的思想,对我来说,夫复无求了。
以下是整个哲学课程发展的过程中所有我记得参与的学生名字:
黄志忠,王燕琴,袁添德,陈金凤,李志强,萧桂婵,林少雄,杨富皓,尤传威,黄志德,卢伟强,郭明丰医生,曾敏凯,庞毓汉,毕婕君,饶兆颖,陈昌秋、何乃龄、何宇恒、张忠民、吴杰丰、卢伟强,廖天才,谢国权,刘明星,周嘉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