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7-15

“猫头鹰之家”

我在吉隆坡与海德格尔“相遇”是2004年的事情。当时我国著名哲学学者沈观仰先生正在“猫头鹰之家”开办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导读课。“猫头鹰之家”可说是马来西亚第一个以哲学为内容而开办的社团。成员大约有15位。其中大部分都从2001年开始就跟随沈观仰先生所领导的哲学班。

哲学班的开始是由“新希望工作室”于2001年八月在吉隆坡的雪华堂开始。当时出席哲学班的人数大约有100位,可说是在大马这一文化沙漠的地方兴起一股哲学风潮。这一年沈先生开办了“西方古代和现代哲学史”。当时上课的情形异常活跃和热闹。同学们都勇于发问和辩论,与沈先生产生了许多有趣的对话,令课堂增加了许多趣味。课堂中有许多不同身份的参与者。有大专生,艺术家,社会工作者,律师,教育工作者,退休人士和没有任何学历背景但对追求智慧充满热忱的人。

2002年九月,哲学班由于场地的问题不得于必须停办。我们搬迁到了当时已经关闭的吉隆坡艺术学院二楼上课。学生的人数也由100多位降到20位左右。减少的原因除了搬迁引起交通不便的原因之外,另一个因素就是课程的难度已经随着进度的需要而逐渐困难。我们由对哲学史的内容进入到单一哲学家文本的阅读和探讨。这一时期的文本阅读有柏拉图的《理想国》,亚理士多德的《尼各马可伦理学》。阅读的方式是我们各自准备呈现一个章节,然后由沈先生协助导读。

半年后也由于场地的关系,我们再次搬迁。这一次我们搬迁了两个地方。一个在大将书局,而另一个就在陈氏书院。在这两个地方,我们上了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笛卡尔的《第一哲学沉思集》,维特根斯坦的《逻辑哲学论》以及基尔凯郭尔的《非此即彼》。后来这两个地方也由于租金和对哲学的匮乏而被逼撤离。最后才搬迁到“猫头鹰之家”这一聚会的地点。

“猫头鹰之家”是一个双层楼的店面。它属于周嘉惠同学的产业。周嘉惠也就是从2001年开始直到“猫头鹰之家”的成立都一直参与哲学班的同学之一。成立“猫头鹰之家”是经过一班一路来都参与哲学班的同学所发起的想法。为的是希望能够拥有一个属于自己活动和上课的地点。不需要再面临被逼搬迁的命运。而周嘉惠愿意让出他的产业让我们使用。

2004年“猫头鹰之家”正式成立。成立的方式是以“公司”的形式注册。“猫头鹰”这一命名是取自古希腊神话故事里,智慧女神雅典娜的神圣动物为代表的象征。它意表着我们对智慧的追求和展翅。愿意作为注册会员的人有周嘉惠,廖天才,刘明星,谢国权和我。周嘉惠被推荐为第一届的主席。

成立了“猫头鹰之家”后,我们展开了一系列的哲学活动和课程,如在吉胆岛举办第一次的哲学营。请得我国著名的环保学者黄孟祚先生为我们讲解环保哲学。接着开办了英美和欧洲大陆哲学课。有罗素的《摹状词》,雅斯贝斯的《生存哲学》,蒯因的《论何物存在》及《经验论的两个教条》文本阅读。方式依然是由个别学生带领,再由沈先生指导。这时期的固定学员大约有15为左右。


2004年尾算是上完了涉猎了欧美两方的哲学概况之后,沈先生才提议我们要决定在哪一位主流经典的哲学家如黑格尔,康德和海德格尔等人身上的理论里停留以作单一深入的,长期性和学术性的研究。当时有人提议了康德,但沈先生首先进入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就这样,我在吉隆坡这一哲学沙漠的土地上遇到了对我来说是哲学“泉源”的海德格尔,从此迷上了海德格尔。

2005年一整年,我们都在上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其结果是惨不忍睹。相信没有半个人理解海德格尔在说什么,只有沈先生吧!我对当时沈先生在准备这一堂课的心力,献上万分的敬意和感激。他那一叠又一叠厚重的笔记就是他对我们付出的见证和爱心。直到现在我还小心翼翼的保存着他的笔记。我知道只有自己真正的去读海德格尔的时候,要作那一厚厚的笔记并不是容易的事情。

因此我在这里向沈先生敬万分的尊敬。不只是在这一课上的付出,更甚的是他从2001年开始一路走来,就不离不弃的带领我们度过和一起体验哲学的日子所给予的陪伴和教导。相信是在大马里,这种属于民办性质的课程中没有第二个人可以办到的事情。只有以充满了哲学的爱和修养的人才能这样无私的付出和坚持。他是马来西亚的苏格拉底可当真无愧。

沈先生在课堂上是越说越起劲,因为他读到了海德格尔书中的味道。但相对于我们来说却是越来越模糊,吃力和乏味。结果是,当上完了《存在与时间》第一篇,准备性的此在基础分析后,大家都已经精疲力尽,认输了。沈先生建议放一个长假后,再继续第二篇,但事情就这样不了了之,没人敢再提起海德格尔。放完长假后,我们的哲学热忱和兴趣就这样被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磨灭。大家都好像被海德格尔提尽了哲学的毅力,再也没有前进的能力。读海德格尔太累了,是我们没有想象过的累。结果这一累就成为了放弃哲学的借口和机会。大家就这样倒下不再起来。然而这样的输势也是物有所值的。

这一输让我们总算窥见了哲学的殿堂原来是那么浩瀚深邃。透视了这一点,我们才会谦虚的重新出发,把自我高傲的无知清除和洗涤,回到苏格拉底在追求智慧和知识的正确态度上: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什么都不知道。

就这样,我在吉隆坡与海德格尔“相遇”。从这一相遇开始,阅读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就成为了我每日的习惯。虽然读它已经有多年了,但我相信我还会读下去。因为人的问题正要从他全新开始。虽然我读它并没有达到像专业学者那样的学术程度,甚至不会比任何人更懂海德格尔,但我还是会以我的方式来理解它和记录它。在有生之年,能够品尝到海德格尔的思想,对我来说,夫复无求了。
以下是整个哲学课程发展的过程中所有我记得参与的学生名字:
黄志忠,王燕琴,袁添德,陈金凤,李志强,萧桂婵,林少雄,杨富皓,尤传威,黄志德,卢伟强,郭明丰医生,曾敏凯,庞毓汉,毕婕君,饶兆颖,陈昌秋、何乃龄、何宇恒、张忠民、吴杰丰、卢伟强,廖天才,谢国权,刘明星,周嘉惠。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