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7-26

海德格尔的此在生存论分析

海德格尔研究的哲学专题是“一般存在的意义问题”,这也是传统范畴存在论哲学所追问的终极问题,但海德格尔在这一问题上提出了“人的存在”是生存式而非现成式的存在论生存论上的这一独特创见,可称前无古人。这是海德格尔认为一般传统范畴存在论哲学在探讨“存在问题”时所错失的根基。海德格尔用康德的口气说,就是没有对主体之主体性进行存在论分析。海德格尔的哲学价值就在他为无根的范畴存在论基础奠下源始的存在论生存论根基。

海德格尔有别于一般存在论对存在问题的解答是从时间这一视野开始。他表明任何一种存在之理解都必须以时间为其视野。 为什么是时间?

“很久以来,‘时间’就充任着一种存在论标准或毋宁说一种存在者层次上的标准,借以朴素地区分存在者的种种不同领域。人们把“时间性的”存在者(自然进程与历史事件)和“非时间的”存在者(空间关系与数学关系)划分开来。人们习惯于把道出命题的“时间性的”过程同“无时间性的”命题意义区别开来。再则,人们发现“时间性的”存在者与“超时间的”永恒者之间有一条“鸿沟”,人们试图为二者搭桥。在这里,“时间性的”向来说的只是存在“在时间中的”,而这个规定本身当然也够晦暗的。实际情况是:在“在时间中存在”这种意义上,时间充任着区分存在论领域的标准。时间会如何具有这种与众不同的存在论功能,根据什么道理时间这样的东西竞可以充任这种标准?再则,在这样素朴地从存在论上运用时间的时候,是否表达出了一种可能与这种运用相关的本真的存在论上的东西?这类问题迄今还无人问津。”

正是从对时间这一视野的提问出发,海德格尔把“此在”这种存在者包含进一般存在意义的问题来,作为解答为何时间就是理解存在的视野,以及在朴素地从存在论上运用时间的时候,一种可能与这种运用相关的本真的存在论上的东西。为什么是此在这种存在者?

“此在包含有一种先于存在论的存在,作为其存在者层次上的建构。此在以如下方式存在:它以存在者的方式领会着存在这样的东西。确立了这一联系,我们就应该指出:在隐而不彰地领会着解释着存在这样的东西之际,此在由之出发的视野就是时间。”

既然此在这种存在者与存在和时间是有所联系的存在者,那么“此在的分析工作”就是存在问题中的第一要求。海德格尔认为紧随这第一要求而来的愈发焦灼的就是:赢得并确保通达此在的主导方式这一问题。

海德格尔认为,由于存在问题在存在论上的优先地位,要分析存在者本身也就意味着是:按存在者的基本存在建构来解释存在者。这就是赢得并确保通达存在者本身的主导方式。但要能够从存在者的基本存在建构来解释存在者本身,首要的条件是,这一基本存在建构本身首先要获得分析,才有可能从已经获得展示的存在建构来对此在本身作出解释。这就是海德格尔批判康德所耽搁的一件本质性的大事,就是:耽搁了此在的存在论分析。

因此从这一线索出发,海德格尔踏上了他在《存在与时间》第一部第一篇的“准备性的此在基础分析”。海德格尔的论证程序是,首先把此在的存在提出来,证明此在这种存在者就是朴素地从存在论上运用时间的时候,一种可能与这种运用相关的本真的存在论上的东西,以便崭露借以最源始地解释存在的视野之后,才把时间性展示出来,作为此在这种存在者的存在之意义。后一部分是第一部第二篇的“此在与时间性”。在第二篇中“先前浅近加以展示的此在诸结构将作为时间性的诸样式重新得到阐释;时间性之为此在的存在的意义这一证明也由这一解释得到检验。把此在解释为时间性,并不算为主导问题即一般的存在意义问题提供答案,但却为赢得这一答案准备好地基。”

既然此在的存在论分析是整个存在问题的重点。那么,要如何才能获得此在的基本存在建构本身,也即就是此在的存在本身?或者显示为此在的基本存在建构的现象是什么?在这一问题上海德格尔用了现象学的方法。

“现象学是存在者的存在的科学,即存在论”。“现象学的现象概念意指这样的显现者:存在者的存在和这种存在的意义,变式和衍化物”。所谓的现象的显现者就是:“如果把显现者领会为可以通过康德意义上的经验直观来通达的存在者,那么,形式上的现象概念倒算得到了正确的运用。”“这种如此这般就其本身显示自身的东西(“形式直观”)就是现象学的现象。”“现象学是说:让人从显现的东西本身那里如它从其本身所显现的那样来看它。”

海德格尔要寻找的是此在的存在。而如果现象学就是存在者的存在的科学。那么根据现象学的形式意义:让人从显现的东西本身那里如它从其本身所显现的那样来看它这一方法出发,能够让此在如它从其本身所是的那样来显现它本身的就是海德格尔以下所提出的方式:

“毋宁说,我们所选择那样一种通达此在和解释此在的方式必须使这种存在者能够在其本身从其本身显示出来。也就是说,这类方式应当像此在首先与通常所是的那样显示这个存在者,应当在此在的平均的日常状态中显示这个存在者。我们就日常状态提供出来的东西不应是某些任意的偶然的结构,而应是本质的结构;无论实际上的此在处于何种存在方式,这些结构都应保持其为规定着此在存在的结构。从此在的日常状态的基本建构着眼,我们就可以循环渐进,着手准备性地端出这种存在者的存在来。”

能够如此在本身所是的那样显示此在本身的就是它的平均的日常状态。这也就是通达和解释此在本身的基本存在建构。为什么此在的日常状态就是显示此在的本质状态?而这一状态的基础结构显示为什么?

“此在在分析之初恰恰不应在一种确定的生存活动的差别相中来被阐释,而是要在生存活动的无差别相的当下情况和大多数情况中来被发现。此在的日常状态的这种无差别相并不是无,而是这种存在者的一种积极的现象性质。一切如其所是的生存活动都从这一存在方式中来而又回到这一存在方式中去。我们把此在的这种日常的无差别相称作平均状态。”

海德格尔把此在的平均的日常状态显示为:一般的“在世界之中存在”这一基本建构。而这一整体性和统一性的建构所包含的基础结构可分为三个环节来阐释。

1。“世界之中”。从这一节来看,我们的任务是追问“世界”的存在论结构和规定世界之为世界这一观念。(第三章)

2。向来以在世界之中的方式存在着的存在者。这里要寻找的是我们在问“谁?”的时候所追问的东西。在现象学的展示中应予规定的是:谁在此在的平均日常状态的样式之中。(第四章)

3.“在之中”本身。有待提出“之中”本身的存在论建构。(第五章)

“我们现在必须先天地依据于我们称为“在世界之中”的这一存在建构来看待和领会此在的这些存在规定。此在的分析工作的正确入手方式即在于这一建构的解释中。”

海德格尔是从这一基本存在建构中来看待和领会此在的存在规定。海德格尔在准备性的讨论(第九节)中就已经预先从这一基本存在建构的分析中崭露出此在的存在的某些性质。海德格尔认为这些性质定当照亮进一步的探索;同时又将在这一探索过程中获得结构上的具体化。

海德格尔在准备性的讨论中所预先崭露的存在的某些性质,显示了此在是这样一种存在者:它在其存在中有所领会地对这一存在有所作为。这一点提示出了形式上的生存概念。此在生存着,另外此在又是我自己向来所是的那个存在者。生存着的此在包含有向来我属性,那是本真状态和非本真状态之所以可能的条件。此在向来生存在这种或那种样式中,或生存在这一两种样式未经分化的状态中。

从此在在它的存在中有所领会地对这一存在有所作为的存在性质来看,海德格尔把这种存在样式标识为生存。以区别于从范畴性质为存在样式的现成存在的存在者。海德格尔称它们为非此在式的存在者。通达此在本身的是它的平均的日常状态。但通达非此在式的存在者,海德格尔认为传统范畴存在论是透过认识和逻格斯这一两种方式。然而这两种方式都是此在在世的存在方式。因此由于此在这种存在者是在存在论层次上存在,“因而其它一切存在论所源出的基础存在论必须在对此在的生存分析中来寻找。”

如果此在是基础存在论上的课题,那么“它就把自己带到了关键问题即一般存在的意义这个问题面前来了。从这一种探索本身出发,结果就是:现象学描述的方法论意义就是解释。此在现象学的逻格斯具有诠释的性质。通过诠释,存在的本真意义与此在本己的基本结构就向居于此在本身的存在之领会宣告出来。此在的现象学就是诠释学。”

海德格尔把此在存在的形式概念称为生存。因此“追问生存的存在论结构,目的是要解析什么东西组建生存。我们把这些结构联系叫作生存论建构。”“把生存论建构领会为生存着的存在者的存在建构。而在这样的存在建构的观念中却也有着一般存在观念。于是对此在进行分析的可能性又系于对追究一般存在的问题预先作一番清理。”

海德格尔对“一般存在的意义问题”的时间阐释,就是这样在此在的生存论分析上展开的。就让我们继续追踪他所开辟的这一条新的林中路吧!


注:原文根据的是陈嘉映修订译本的《存在与时间》。

2009-07-15

“猫头鹰之家”

我在吉隆坡与海德格尔“相遇”是2004年的事情。当时我国著名哲学学者沈观仰先生正在“猫头鹰之家”开办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导读课。“猫头鹰之家”可说是马来西亚第一个以哲学为内容而开办的社团。成员大约有15位。其中大部分都从2001年开始就跟随沈观仰先生所领导的哲学班。

哲学班的开始是由“新希望工作室”于2001年八月在吉隆坡的雪华堂开始。当时出席哲学班的人数大约有100位,可说是在大马这一文化沙漠的地方兴起一股哲学风潮。这一年沈先生开办了“西方古代和现代哲学史”。当时上课的情形异常活跃和热闹。同学们都勇于发问和辩论,与沈先生产生了许多有趣的对话,令课堂增加了许多趣味。课堂中有许多不同身份的参与者。有大专生,艺术家,社会工作者,律师,教育工作者,退休人士和没有任何学历背景但对追求智慧充满热忱的人。

2002年九月,哲学班由于场地的问题不得于必须停办。我们搬迁到了当时已经关闭的吉隆坡艺术学院二楼上课。学生的人数也由100多位降到20位左右。减少的原因除了搬迁引起交通不便的原因之外,另一个因素就是课程的难度已经随着进度的需要而逐渐困难。我们由对哲学史的内容进入到单一哲学家文本的阅读和探讨。这一时期的文本阅读有柏拉图的《理想国》,亚理士多德的《尼各马可伦理学》。阅读的方式是我们各自准备呈现一个章节,然后由沈先生协助导读。

半年后也由于场地的关系,我们再次搬迁。这一次我们搬迁了两个地方。一个在大将书局,而另一个就在陈氏书院。在这两个地方,我们上了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笛卡尔的《第一哲学沉思集》,维特根斯坦的《逻辑哲学论》以及基尔凯郭尔的《非此即彼》。后来这两个地方也由于租金和对哲学的匮乏而被逼撤离。最后才搬迁到“猫头鹰之家”这一聚会的地点。

“猫头鹰之家”是一个双层楼的店面。它属于周嘉惠同学的产业。周嘉惠也就是从2001年开始直到“猫头鹰之家”的成立都一直参与哲学班的同学之一。成立“猫头鹰之家”是经过一班一路来都参与哲学班的同学所发起的想法。为的是希望能够拥有一个属于自己活动和上课的地点。不需要再面临被逼搬迁的命运。而周嘉惠愿意让出他的产业让我们使用。

2004年“猫头鹰之家”正式成立。成立的方式是以“公司”的形式注册。“猫头鹰”这一命名是取自古希腊神话故事里,智慧女神雅典娜的神圣动物为代表的象征。它意表着我们对智慧的追求和展翅。愿意作为注册会员的人有周嘉惠,廖天才,刘明星,谢国权和我。周嘉惠被推荐为第一届的主席。

成立了“猫头鹰之家”后,我们展开了一系列的哲学活动和课程,如在吉胆岛举办第一次的哲学营。请得我国著名的环保学者黄孟祚先生为我们讲解环保哲学。接着开办了英美和欧洲大陆哲学课。有罗素的《摹状词》,雅斯贝斯的《生存哲学》,蒯因的《论何物存在》及《经验论的两个教条》文本阅读。方式依然是由个别学生带领,再由沈先生指导。这时期的固定学员大约有15为左右。


2004年尾算是上完了涉猎了欧美两方的哲学概况之后,沈先生才提议我们要决定在哪一位主流经典的哲学家如黑格尔,康德和海德格尔等人身上的理论里停留以作单一深入的,长期性和学术性的研究。当时有人提议了康德,但沈先生首先进入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就这样,我在吉隆坡这一哲学沙漠的土地上遇到了对我来说是哲学“泉源”的海德格尔,从此迷上了海德格尔。

2005年一整年,我们都在上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其结果是惨不忍睹。相信没有半个人理解海德格尔在说什么,只有沈先生吧!我对当时沈先生在准备这一堂课的心力,献上万分的敬意和感激。他那一叠又一叠厚重的笔记就是他对我们付出的见证和爱心。直到现在我还小心翼翼的保存着他的笔记。我知道只有自己真正的去读海德格尔的时候,要作那一厚厚的笔记并不是容易的事情。

因此我在这里向沈先生敬万分的尊敬。不只是在这一课上的付出,更甚的是他从2001年开始一路走来,就不离不弃的带领我们度过和一起体验哲学的日子所给予的陪伴和教导。相信是在大马里,这种属于民办性质的课程中没有第二个人可以办到的事情。只有以充满了哲学的爱和修养的人才能这样无私的付出和坚持。他是马来西亚的苏格拉底可当真无愧。

沈先生在课堂上是越说越起劲,因为他读到了海德格尔书中的味道。但相对于我们来说却是越来越模糊,吃力和乏味。结果是,当上完了《存在与时间》第一篇,准备性的此在基础分析后,大家都已经精疲力尽,认输了。沈先生建议放一个长假后,再继续第二篇,但事情就这样不了了之,没人敢再提起海德格尔。放完长假后,我们的哲学热忱和兴趣就这样被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磨灭。大家都好像被海德格尔提尽了哲学的毅力,再也没有前进的能力。读海德格尔太累了,是我们没有想象过的累。结果这一累就成为了放弃哲学的借口和机会。大家就这样倒下不再起来。然而这样的输势也是物有所值的。

这一输让我们总算窥见了哲学的殿堂原来是那么浩瀚深邃。透视了这一点,我们才会谦虚的重新出发,把自我高傲的无知清除和洗涤,回到苏格拉底在追求智慧和知识的正确态度上: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什么都不知道。

就这样,我在吉隆坡与海德格尔“相遇”。从这一相遇开始,阅读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就成为了我每日的习惯。虽然读它已经有多年了,但我相信我还会读下去。因为人的问题正要从他全新开始。虽然我读它并没有达到像专业学者那样的学术程度,甚至不会比任何人更懂海德格尔,但我还是会以我的方式来理解它和记录它。在有生之年,能够品尝到海德格尔的思想,对我来说,夫复无求了。
以下是整个哲学课程发展的过程中所有我记得参与的学生名字:
黄志忠,王燕琴,袁添德,陈金凤,李志强,萧桂婵,林少雄,杨富皓,尤传威,黄志德,卢伟强,郭明丰医生,曾敏凯,庞毓汉,毕婕君,饶兆颖,陈昌秋、何乃龄、何宇恒、张忠民、吴杰丰、卢伟强,廖天才,谢国权,刘明星,周嘉惠。